2.11.18

我的金庸小說緣

自小喜歡看書。據母親憶述,在我兩、三歲還未入學的時候,已常拿取哥哥姊姊們的書本,自己坐小矮凳踞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翻著。於是媽媽整天車衣幹活不用理我,我也不黏人。

我自己有記憶以來,是已經識字,特別愛看閒雜課外書,小說散文之類。大哥會從圖書館借許多文學作品回來,我趁他不在家時拿來看,十歲不到就巴金魯迅茅盾曹禺錢鍾書沈從文的看了一堆,也不大看得懂,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。除了書,就是等爸爸下班帶回家的報紙,《星島》、《華僑》、《成報》、《文匯》什麼都有。

大概七歲吧,某天起爸爸開始帶《明報》回家,此後十多年沒有再轉買另一份。後來才得知是大哥要求爸爸買《明報》的。《明報》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,精神食糧。最喜歡副刊,總是第一時間搶先看,如果被人先得手,才退而求其次拿起娛樂版或港聞版,眼尾仍吊著那張不知幾時會被放下的副刊。在那名家雲集的年代,副刊非常精彩,王司馬的牛仔漫畫、倪匡、亦舒、李碧華、黃霑、林燕妮、簡而清、項莊的散文,哈公怪論、王亭之專欄都十分好看,連載小說當然不能錯過。那時不知道寫散文的沙翁即是科幻的衛斯理,也不曉得梅峯原來又是衣莎貝即亦舒,更沒聽過查良鏞是誰,當時金庸早已封筆(不再寫小說),即使雜文作者偶爾在專欄裡提及他們的「老闆」,我也沒注意。

數年後一個暑假,大哥拿著一套四本從學校借的《神鵰俠侶》,遞了給我。我翻開來看,一發不可收拾,飯也匆匆吃,覺也不願睡,幾天時間看完,驚為天人。雖然我並不太喜歡楊過和小龍女這對主角(我反而喜歡許多人罵的中年黃蓉),但書的確是好書,文筆樸實流麗,情節跌宕起伏,人物形象鮮明。就這樣整個暑假,以至暑假完結開課,我一有空就去圖書館找金庸小說,一套一套的看起來。圖書館經常某套中間缺一冊,另一套沒有開頭,也顧不得了,就顛三倒四地看,自己用腦袋將兜亂的情節重整理順。就這樣一頭栽進去,那聰明絕頂的黃蓉、戇直的郭靖、仁心大愛的張無忌、倔強自憐的青青、堅忍的霍青桐、軟弱的陳家洛、悲劇英雄蕭峰、佻皮溫柔的阿朱、爽快大氣的胡一刀,痴情的程靈素、寃屈的狄雲、惆悵的李文秀、落拓瀟灑的令狐沖、外剛內柔的盈盈、小滑頭韋小寶創造奇蹟……一個個活靈活現,與我同悲同喜,讓我為他們的遭遇嘆息和歡欣。

後來我聰明了點,花幾塊錢登記預約,大半年過去,終於將三十六本十五部小說全部看完。沒有好好順序看的幾套,都重頭再看一次。其間我在圖書館發現了一些評論金庸小說的書,例如楊興安、吳靄儀、倪匡寫的,都一併看完,對金庸小說了解多點,原來那些一套一套厚厚的四、五冊是重新修訂在八十年代明河社出版的版本,這些小說的前身是在報紙連載,內容有點不同。還有關於查良鏞的生平、怎樣開始寫小說、怎樣開始辦報,以前在報上讀過一些社評和新聞稿原來出自他的手筆,都有了些許認識。

看過金庸的武俠之後,我也涉獵其他人的作品,較有名的梁羽生、古龍,大部份都看了,還有溫瑞安、諸葛青雲、臥龍生、黃鷹、倪匡、黃易等,當中都有佳作,可是始終覺得不能如金庸作品般深得我心。金庸小說,即使重讀多遍,還是一樣興味盎然,痛快淋漓。直至隔數年後迷上《紅樓夢》,這股熱情才稍為消減。

出來工作之後,買下金庸全套明河版,間中抽出一本讀讀,仍然其樂無窮,令人捨不得放下。近年比較少看與工作無關的書,不過金庸小說在我心中地位始終不改。2000年代時,金庸80多歲,再次修訂作品,我照樣買了全套,卻一次都未看全。他說很多人不接受新修版的改動,因為二版流傳得久,而很多事情要到年紀大些才懂。我暫時未知道,或者我再老一點的時候看,就會明白。